吴贵生: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之思考

12月28日,我院技术经济与管理系吴贵生教授应邀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11’中国自主创新年会并发言。本次年会由经济日报社主办,主题为“世界经济变局中国创新应对”。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对年会做出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发来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并讲话。来自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有关城市和企业的代表及有关专家学者共200多人出席了年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也对此次年会给予了重点报道。

以下是吴贵生教授的发言内容。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

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几个理论观点。

第一个观点,创新壁垒。中国企业创新是在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和中国要“走出去”和跨国公司竞争这样的态势下进行的,因此我们面临着跨国公司建立的一系列壁垒,包括技术壁垒(由技术的复杂性、积累性和技术垄断导致)、资本壁垒、创新网络壁垒、无形资源壁垒(包括品牌、商誉),还有管理壁垒。因此,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使命是突破壁垒,成长能力。突破壁垒有四条路径,一是绕开壁垒;二是降低壁垒;三是化解壁垒;四是强攻壁垒。

第二个观点,创新实践论。创新能力是自主创新的关键,能力从何而来?是在有能力之后再创新,还是在创新中成长能力?从中国的企业实践来看,几乎都是在能力缺乏的条件下进行自主创新的。所以在创新中成长能力是我们基本道路。因此,从政府来说,要给企业实践的机会。有一个企业家说,不要说我干不成要跳楼,你要先给我跳楼的机会。作为企业来说,要勇于去实践。

第三个观点,广义轨道论。在创新理论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叫技术轨道理论。技术轨道是指技术演进的轨迹。技术轨道有几个重要特性。第一个特性是多样性,比如汽车的动力就有多种模式,新能源汽车也有多种模式;二是路径依赖性,轨道一旦走进去,要走出来是很难的;三是破坏性,新轨道出来,就对原有的轨道产生毁灭性破坏;四是机会性,新轨道出现就提供了新的赶超机会。我认为,不仅存在技术轨道,还存在其他的轨道,像市场轨道、商业模式轨道、技术供给体制轨道等等。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观察、发现、挖掘、创造多种轨道去进行超越。在这个方面,典型的是苹果,苹果手机的超越不是因为技术的突破,而是因为乔布斯基于对新的需求、新的消费偏好的感知而开发出新产品进而对行业领先者形成挑战。

第四个观点,能力阶段论。能力是不是线性成长的?不是。我把能力成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叫“进得去”,就是进入某个产业,壁垒在你的面前,你能够进得去,是个突破;第二叫“立得住”,就是在竞争中能够存活;第三,叫“站得稳”,就是在国际竞争中具备竞争力。我们观察中国企业的成长过程,即使我们进去了,大部分都死掉,进入不了第二个台阶;进入第二个台阶以后,进入第三个台阶,更少的企业能够实现跨越。也就是说跨越每一个台阶都是非常艰难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不能最后取得成功,关键是台阶的跨越。

第五个观点,关于开放创新论。我们是在开放的条件下创新,它有两个相互矛盾的因素。第一是提供了机会,我们可以在国际上获得创新资源,第二,因为开放,让跨国公司直接地和我们竞争,给我们形成压力,造成困难。我们怎么利用机会而规避它的危害性,这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

第六个观点,自主创新意志论。第一是自主意识。合资企业为什么不创新?是因为合资中方缺乏自主意识;二是自强意识;三是民族意识;四是长远意识。缺乏长远意识对我们的威胁非常严重。企业行为短期化对企业真正的自主创新是致命的影响。

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关于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实践的历史考察。有几个现象。

第一,低端切入,就是从低端技术开始起步。这是为了绕开技术壁垒。第二,农村包围城市,这是为了降低市场壁垒。第三是逆向创新。中国的企业的正向创新比较少。我国只有极少数企业实现了正向创新,就是从技术研发开始,然后把它产业化,而中国极大多数企业的创新是从末端生产开始,逐渐成长到技术能力,最后进行研发。这也是有壁垒的原因。第四是拆解集成创新。要集成,首先得会拆解,例如把汽车拆解出发动机、变速箱、电控、外形等以后,一个一个去解决,最后把它集成。第五是成本创新,降低成本的创新是中国企业最擅长的。第六是合作创新,与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合作来获取核心技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化解壁垒。第七是核心技术创新。当然,我们最希望的,是一举攻下核心技术,也就是强攻壁垒。但是,强攻壁垒是难度最高的。

第三个问题,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实践的局限和挑战。

第一,“中国制造”的路径依赖。其产生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是沉淀资产的惰性。在生产领域投入大量的固定资产,就会产生较大的惰性;二是已经占领市场的惰性,当市场还有空间的时候,企业就舍不得放弃;三是能力惰性。我们主要成长的是生产能力,我们可能觉得不错了,但是,如果局限在这,这就是一种路径依赖;四是战略的惯性和思维的惯性,这也是更需要引起重视的。

第二,后发优势逆转为后发劣势。后发优势,有人形象地说是“弯道超车”。发挥后发优势的一个关键是抓住轨道变迁提供的机会。我们能不能抓得住?现实情况并不乐观。电视机显示器技术,平板是一次变革。按说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实现超越,结果我们不但没有超越,还再次落后。什么原因?第一,我们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在原有的电视机上的投资最大,沉淀资产包袱最重;第二,我们还有广大的农村市场,还可以使老的产品得到一定的支持空间,因此不着急。当国外纷纷开发平板技术时,有中国电视机企业老总说,不着急,中国还早着呢。结果整个电视机产业到今天陷入被动状态。这就是本来已经出现的跨越机会、后发优势,我们没有抓住,再次落后。这具有代表性,因为“中国制造”所产生的沉淀资产和相对比较庞大的低端市场提供了这样一个包袱。

第三,创新链的断裂。供应商、制造商到用户是一条创新链,我们往往出现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的断裂。突破核心技术靠什么?我们往往靠制造商自己攻关。这个思路是有问题的。我们考察过很多装备制造企业,几个五年计划攻关,还是攻不上去。什么原因?有些情况下单靠制造是难以突破的,要靠用户合作。我国在采煤机械——液压支架上的突破,是因为神华敢于用国产的,而且培育国产的液压支架制造企业。这是什么问题?是国家创新体系问题。这是不产业、不同创新链之间的整合问题。

第四,技术前端开发的缺失。我国现有产业技术主要从外部获取,由于在产业形成早期很少有技术突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现在我们正在希望能够在新兴产业有所突破,但新兴产业处于什么状态?基本处于“中国制造”,我们仍然不掌握核心技术。这样战略性产业的战略意义失去了。因为它的战略意义不仅是要取得新的产业机会和就业机会,而且更重要的,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但是,从我们对企业进行大量调查而取得来看,企业对超前技术开发仍然是不积极。

最后一个问题,就上面所说的简单讲几点战略建议。第一,发挥中国式创新的优势。中国的企业家很了不起,世界普遍认为在开放条件下,落后国家很难自主创新,日本、韩国实际是在保护的环境下创新的,中国找到了自己的路;第二,实现真正由技术依赖向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型;第三,建立重大技术预警机制,力求在重大技术变革的情况下不要出现重大失误;第四,警惕后发优势逆转;第五,加强创新链的整合;第六,建立长期行为机制。

因为时间关系,我就讲到这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