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深刻认识新阶段的基本特点,明确新阶段的主要任务,确定新阶段的主要对策。《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是对经济发展新阶段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系统分析与探索,力图从理论上梳理经济发展新阶段演化的内在机理,并以此为基础对经济政策选择、企业战略选择乃至高等学校科研提出建议。

作者:高旭东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8月
1创业战略的选择要三思而后行
对于创业是否需要有战略,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很多人主张“干中学”、在创业的过程中学习创业,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也有人认为,任何一个创业的创意都有多种实现方式,创业战略的选择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实现方式不但成本不同,难易也不同,成败的可能性也不同。更重要的是,尝试了一种实现方式后,如果发现不成功,再返回来尝试其他实现方式的机会可能也失去了(Gans et al.,2018)。
我们更赞同“三思而后行”,因为对创业规律的研究已有很多,学习借整这些研究是有价值的。实际上,Gans和其同事们给出了比较系统的“三思而后行”的办法,包括对四个要素即“技术、市场、竞争、身份”(technology、market、competition、identity)进行认真的选择,也包括对四种战略即“知识产权战略、价值链合作战略、颠覆战略、架构战略”(IP strategy,value chain cooperation strategy、disruption strategy、architectural strategy)的选择。
2在技术成熟度上多花功夫
大量的研究表明,新技术的演进虽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遵循S曲线的形状,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S曲线的具体形状,是时间跨度很大、拉开得很长,还是迅速演进、曲线比较陡,不同技术的差异可能非常大。
在现实的企业竞争中,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是如何进行的呢?Wheelright和Clark(1992)的研究表明,需要遵循一些重要的原则。比如,要把技术发明与技术应用分开。这是因为,技术发明不但费时、费力、费资源,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难以预测的;如果把技术发明和技术应用混在一起,产品开发就很难避免拖期的问题。以惠普公司为例,其做法是根据企业的竞争战略确定关键的技术领域和企业需要掌握的关键技术,预先把这些技术开发并储存起来;在进行产品开发时,实际上是从已经储备好的技术中选择相关技术进行“组装”。
很多企业,包括创业企业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在技术还很不成熟的时候就急于开发产品,认为这样才能更早地抓住市场机会。这种做法在技术非常简单的情况下是可行的,因为“技术攻关”很容易。但是,如果技术很复杂,“技术攻关”迟迟没有成果,创业只能失败。
另外一个原则是产品技术和工艺技术并重,这是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产品的重要条件。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要么忽视工艺技术开发,要么忽视产品技术开发。20世纪80年代,很多美国学者反思美国企业竞争力的下降,结果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企业不重视工艺技术的开发,认为研发主要是“产品开发”,生产工艺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我们在第四章介绍过的,开发盒式录像机的过程中,美国企业AMPEX更看重的是产品开发,希望通过与日本企业合作,从日本企业获得工艺技术,结果是败给了既重视产品技术也重视工艺技术的索尼,松下和JVC等企业(Rosenbloom et al..,l987)。
这就告诉我们,高科技创业,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是等到技术比较成熟以后再去创业。这对大学教师,学生等个人创业者尤其如此,因为如果“暴露”过早,被实力强大的大公司看到机会,或者被其他创业者看到机会,竞争就会非常激烈,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Rosenberg,2010)。
3慎重选择用户
用户是不同的。有些用户愿意尝试新技术、新产品,对技术和产品的成熟度没有那么挑剔(von Hippel,1988)。很多用户则不同,只有当技术,产品非常成熟、非常可靠时才愿意购买。还有的用户,在很多人购买了以后才愿意尝试,也有一些用户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尝试(Moore,2002)。对于高科技创业企业而言,如果技术成熟度不够高,最好选择那些特别愿意尝试新东西的用户,虽然这个群体可能不大。
选择生产复杂产品的企业作为用户要非常慎重。比如飞机制造商、轿车生产企业,它们的产品包含许许多多的零部件、总成、系统,更换其中的任何一个零部件,都有可能对产品产生重大影响,因而轻易不会这样做,更不用说使用一家前途未卜的创业企业的零部件;即使这一零部件具有明显的优势,也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试用和验证。
4慎重选择员工
创业企业往往希望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人才。我们的研究发现,这不一定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比如,一家创业企业在招收核心员工时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入职后的一段时间里,待遇低于原单位而不是高于原单位。毫无疑问,招人的难度大大增加。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家企业给出的答案是:核心员工必须认同创始人的核心理念,必须坚信创业企业是真正有前途的——相信创业创意,相信创业企业的技术或者叫作技术潜力,相信创业企业的管理能力。
实践证明,这家企业的选择有其独特优势,即把真正优秀的人吸引到企业,志同道合,在创业的路上同甘共苦,创业比较顺利。筛掉那些特别看重待遇的或者那些存在各种疑虑的,被证明是正确的选择;实际上,这些人没被选中而加入其他单位后,也没有取得好的成就,发展也不理想。
5慎重选择股东
股东的诉求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目标长远,有的目标短期,有的是为了从创业企业的发展中获得盈利,有的则是为了获得新技术,新市场的相关知识。比如,今天大家都羡慕、敬佩华为,但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电信设备行业里与那时的华为类似的企业比比皆是。实际上,深圳就有二家比华为更有实力。但是,这家企业的股东在企业盈利后,不是扩大企业经营、提升企业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技术能力,而是选择把利润分光,结果是很快掉队。
另外一个故事也非常值得琢磨。2005年左右,一位在北京创业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专注于通信指挥系统的开发,一个机顶盒大小的系统设备可以换来一套房子,后来,为了扩大生产引人一些新股东,接着就是无穷的“折磨”。这些新股东整天缠着他,问投资什么时候能够有回报,以至于有一天不得不在被邀请给一个大学的学生上课的过程中接听一位新股东的电话。
6慎重选择技术方案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也非常复杂。我们以国双科技为例来说明。我们的分析从这一现象开始:数字化转型是热门话题,很多企业对数字化转型采取了非常积极的态度,但是现实中的数字化转型效果并不理想。根据我们的长期跟踪研究,在产业互联网领域,数字化转型方案提供企业的能力不足可能是数字化转型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但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国双科技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国双科技对数字化转型的一些基本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对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规律有着深刻的把握。具体而言,国双科技认为,数字化转型要走向真正的智能化,必须建立在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之上,计算机必须真正会读书,既会处理结构化数据,也会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真正会思考问题。正因为如此,国双科技非常重视同处于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最前沿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如2014年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国双大数据科学联合实验室”,2015年成立“哈工大-国双大数据科学联合实验室”。
那么,计算机能不能在短期内具备高超的认知能力而不仅仅是感知能力,从而完全理解自然语言?国双科技认为,从一般意义上讲,答案是否定的,可能还需要20~30年的时间,或者更长。但是,在特定的领域,可以实现重大的技术突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国双科技没有试图开发一款通用的、适用于多个场景的数字化转型方案,像微软一样,开发一个操作系统或者应用软件(如Office),可以安装在很多很多台电脑里面。相反,国双科技的战略是“化繁为简”,选择特定的领域或者行业,一个一个攻关、一个一个突破。
实际上,对复杂问题的难度认识不足,足以让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面临巨大挑战。历史上,IBM试图在多个计算机体系结构之间建立兼容性的尝试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鲍尔等,204)。有关文献对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一系列挑战的研究,包括数字化转型过程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数字化转型战略的适应性,灵活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为什么国双科技选择的数字化转型道路会比较顺利(高旭东,2021)。
7慎重选择竞争
对于创业企业来讲,选择竞争非常关键。Bhide教授的研究(2000)表明,在新兴产业创业比较容易,因为技术是新的,市场是新的,大家的能力都差不多,没有明显的强者。在已经非常成熟、竞争格局已经非常稳定的产业,创业难度会大大增加,除非是产业正在经历巨大的转折(Fine,1998)。
“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很多时候可以描述创业企业对现有的行业领先企业的态度,认为自己掌握先进的技术,又灵活,又充满朝气,那些大企业“没什么了不起的”。在“颠覆性”技术上,这样的判断可能有一定道理。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样的判断可能导致最致命的错误。研究表明,无论创新多么难,只要“价值网络”没变,或者新技术的产业化需要很多互补性资产,大企业就可能拥有非常明显的优势(Christensen et al.,1995;Rosenberg,2010).
8慎重选择身份
为什么需要慎重选择创业企业的身份定位?我们还是以国双科技为例来说明。公司CT0刘激扬先生谈道:国双科技是一个愿景驱动和战略驱动的公司,我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离开微软加入国双科技,就是因为高度认同公司主要创始人祁国晟先生的核心价值观。国双科技的愿景是成为一个像微软一样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在这样的愿景下,公司的重要决策就不会受太多的短期利益因素影响、干扰,从而为各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深厚的技术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适应的土壤与环境。世界上,国双科技曾经有机会与某著名跨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或者被收购。在大多数创业者眼里,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是,国双科技经过认真考虑,认为这不符合公司的愿景,不利于企业的独立成长,坚决放弃了难得的机会。
又比如,在处理扩大企业规模,降低成本与增强企业能力的关系上,国双科技似乎更倾向于增强企业能力。这样的例子非常多,一个具体的例子是,在成功开发出司法LD(law dissecton,司法解析)后,一个选择是迅速开拓市场、扩大规模,获得收益。但是,国双科技选择的是继续深入研究AI技术,不做出“智讼”不罢休。如前所述,这是一个非常耗时耗力的选择,对一家创业企业而言,坚持3年多进行充满风险的研发,没有远大的追求,是很难做到的。
另外,最近几年,因为大环境的关系,国双科技的效益并不好,但是国双科技的科研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科研投入继续大幅度增加,这也是在国双科技“三年战略”(成为企业和政府组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领先者)的指导下进行的。效果是明显的,国双科技的技术能力大幅度提升。比如,在大数据领域,国双科技基于分布式并行计算的优势,经过多年的深耕细作,大数据产品能力及其后端的多维度分析引擎技术在大数据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在人工智能领域,国双科技在人工智能认知层,即自然语言处理与知识图谱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知识产权方面,截止到2020年6月,国双累计专利申请量超过3300件,其中大数据领域发明专利申请超过2200件,人工智能领域发明专利申请超过400件。
作者简介
高旭东博士现为清华经管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研究的主要方向为公司战略、技术战略、技术能力培养,研究涉及的主要行业和领域包括电信、汽车、能源(包括新能源),大型央企的竞争力和创新力。所著《企业自主创新战略与方法》(2007, 知识产权出版社)一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自主创新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文章发表在《管理学报》《技术经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Research Policy,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等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