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日报》12月11日刊文:大湾区呼唤“大智慧”,援引中心主任陈劲教授相关观点。
以下为刊文部分内容:
深圳智慧城市建设领跑全国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对中国智慧城市深有研究。今年初,他和助理研究员于飞、城云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战略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所研究员潘砚娉一同对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进行了排名。
按照智慧基础设施、智慧社会治理、智慧公共服务、智慧保障体系、智慧产业经济、智慧人群和附加评价七个方面进行评估和名次排序,深圳、上海、杭州、北京、广州、宁波、佛山、厦门、苏州、青岛排在前十名。粤港澳大湾区独占三席,代表了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
上周,深圳举行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果通报会,未来,深圳人的身份证、驾驶证、社保卡、银行卡都可合成一个账户,通过生物识别的身份验证方式可办理和享受各类服务;企业办事不用重复提交各种证明材料;城市的运行态势可以随时被感知,小到局部区域的人流快速聚集,大到通过大数据感知城市运行态势和经济运行态势,城市的治理能做到像绣花一样精细。
而作为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一直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者,广州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智慧广州”的建设,并为此提出了“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理念,广州这座“千年商都”积极融入全球创新发展网络,正在成为一座充满全球智慧的城市。
可以预见,广州、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在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建设上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必将如40年前示范引领改革开放一样,因其强大的生命力被迅速推广。“智慧粤港澳”实现之日,“智慧中国”也就不远了。
构建中国特色“城市互联网”
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更多,几乎是东京湾区的2倍,纽约湾区的3倍,旧金山湾区的9倍;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比重又较低。面对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粤港湾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引领新旧动能转换,就显得更为紧迫。
而这实际上与智慧城市建设密切相关。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曾表示,中国城市智能化的本质是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的三化融合。他把这称之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互联网”发展战略,将进一步地提升中国产业升级和中国城市孕育的发展水平,以城市建设突破中国经济内生增长的后劲。
什么是城市互联网?城市互联网即把产城融合、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三者有机融合,以云平台为支撑,以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为手段,实现城市间产业互联、政企互联、政民互联,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释放城市数据红利,实现城市智慧运营。
在陈劲的构想中,未来我们生活的城市在城市互联网战略引导下,将是以云脑、云网、云擎为架构,打破现有的各种政务云、交通云、医疗云、教育云、工业云等各信息孤岛实现互联的云化城市。云网产生的互联能力和海量数据,通过云脑的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完成数据和信息向知识的转化,再通过云擎推动城市的智慧运营和创新。城市互联网可以为城市创造更高的运行效率和水平,为解决当前城市所面临的复杂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实现满足现代城市需求的多样目标开辟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