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记者/李慧君 通讯员/黄友萍)“南海经济产业环境、城市化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以及整个城市文化底蕴做得非常好,未来发展空间很大,将会继续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长久的一个关注点。”清华大学教授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陈劲感叹。
7月6日至7日,由人民网、新华社、经济观察报等多家央媒以及专家学者组成的考察团,开始了为期两天的“创新驱动看南海——融媒体南海行”活动。在走访中,专家和媒体考察团分别走访了广佛智城、文灿压铸、坚美铝材、一汽大众、维尚家具、西樵山和广东金融高新区等南海区内知名企业、景点和平台。
“你们都是产业和传媒界的行家,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南海制造业转型升级正好可以成为你们研究的样本,你们可以从专业的角度、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南海,一定会有更加独到的见解。”在走访后,7日下午,考察团成员与佛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南海区委书记黄志豪进行了座谈。黄志豪对与会人员抛出“绣球”,非常希望借助这次沟通交流的机会,让各位专家为南海发展把把脉、支支招。
“我第一次来南海,没想到这里有这么多的企业,这么多的品牌,刷新了我原来对南海的认识。”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杨建国认为,南海的制造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接下来要提升地方企业传播效果,讲好南海故事,让外界了解南海。他建议,南海企业可以通过技术高端化、市场国际化、产业集聚化和品牌高端化这“四张牌”,挖掘发展潜力、拓展产品市场,实现真正的走出去。
在走访过程中,随行的专家记者都对南海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印象深刻,同时,他们也对未来南海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建言献策。
“其实讲好南海故事,也同样需要工匠精神,首先要把产品做好,然后推广传播,形成好的口碑,才能讲好南海故事。”杨建国认为,南海要在原有的南海模式上转型升级,最关键是在创新研发上下大力气。“南海的经济发展要走研发创新的路,未来应打造成一个研发基地,不应该是生产基地,按照现在集聚程度而言,南海未来要发展总部经济,发展区域经济。
“南海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强调品质城市发展的思路,特别是把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真正的践行产业经济。”对于未来南海的产业转型,陈劲提了三个建议,包括围绕“产业工匠”“城市工匠”和“制度工匠”进行转型。
“要进一步强调所谓的‘三精制造’,精密制造、精细制造、精益制造,这是中国的三个短板。”陈劲认为,如果在这三个方面有所突破,并保持对传统产业的深度挖掘,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那么竞争力会有显著的提高。
除了在产业方面要有工匠精神外,陈劲建议南海要从“产业工匠”的打造到“城市工匠”的打造,再到“制度工匠”的打造,把这些工匠精神,从工艺端走向工艺产品端,走向文化端,走向城市端,走向制度端,这将为整个城市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李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