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3日,中德国际研讨会“创新多样化:技术与产业创新机遇及其社会文化差异与创新政策”(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Opportunities of Techno-Industrial Innovation in Different Socio-Cultural and Policy Situations:Diversities of innovation)在经管学院舜德楼召开。
本次研讨活动由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技术经济学会联合主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吕薇部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柳卸林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向东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刘云教授、乔治亚理工学院Paul Baker教授、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Walter Scherrer教授、德国耶拿大学Ulrich Hilpert教授等出席本次研讨会并做主题发言。

在分议题一——“民族创新与全球化”环节,吕薇部长作了题为“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知识产权制度支撑”的发言,并指出“中国已进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未来的发展仍然需要知识产权制度改革的支撑。”Walter Scherrer教授作题为“通过跨行业知识转移利用全球价值链中的区域优势:以表演艺术、工程和商业区位为例”,强调“处于全球价值链整合中的行业可以通过知识交换达到驱动区域经济创新的效果”。Walter教授以表演艺术为案例做了深入的分析,很有趣。刘云教授作题为“国际创新体系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发言,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对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研究的成果,认为国家创新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国际化。陈劲教授作题为“开放式创新: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的主旨发言。现有的研究多数认为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但陈劲教授研究发现开放式创新和企业绩效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过于开放不一定对企业有好处,只有提高开放式创新的质量,才会更有效果。

在分议题二——“区域与城市创新”环节,Ulrich Hilpert教授作了题为“文化-科技关系:创新、政策和大城市的成功”的发言,其研究发现文化创新需要更多的参与感和创造力。在文化-科技双驱动中,还需要进一步区别对待科学驱动的创新和技术驱动的创新。陈向东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典型城市的实证研究——人力资本流动和创新比较”的讲话,陈向东教授的研究团队发现人力资源流动与城市创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对区域发展促进作用明显,也收到交通和信息交流的影响。Paul M.A. Baker教授在题为“大学,政府-社会资本合作和创新生态系统”的发言中指出,未来社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学具备更加迅速的变革和适应新的制度环境、社会需求的能力。大学的职能可能从教育转向学习和培训知识型人才,建立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

在分议题三——“部门创新”环节,薛澜教授研究团队成员作“对创新的适应性治理——以低速电动汽车为例”的主题发言,薛教授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山东省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案例分析,得出“在对创新进行治理的过程中,不应该过早设立全国性的标准,应该考虑地方差异,并且实行自下而上的治理模式”的研究结论。Marc Schietinger教授在“工业4.0——德国制造业应对德国创新系统的新范式”主题演讲中,基于对德国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分析认为工业4.0时代,政府应该鼓励工业4.0的产业集聚并且将工业4.0的模式应用到其他领域中,比如智慧工作。柳卸林教授作题为“互联网+是否是中国迈向创新型国家的一个机会?”的主题发言,认为互联网+会成为中国迈向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路径,并且提出了互联网+创新模型。Walter Scherrer和Ulrich Hilpert教授在题为“化工和精确制造行业:基于长波发展理论的长期视角”的发言中指出信息通讯行业提供了一个打破组织发展习惯的极佳实践案例,其发展特点和知识溢出、对长期经济发展的改进作用,在文化、制度和管理领域都有了明显的影响。

在分议题四——“社会关系与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环节,李纪珍副教授作题为“科技创业企业的治理结构的绩效”的发言,李教授的团队发现科技创业企业创始人所占股份和企业的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这个一般和企业的科技或管理相关职位的股份占比相关。Sunyang Chung教授作题为“韩国区域创新系统:教育和科技人力资源”的发言,深入分析了韩国经济的两个成功要素:科技创新和科教投入,尤其是教育和科技创新应用的紧密结合,是韩国经济快速发展创新的秘诀。加拿大援华专家Tim Zachernuk、中加农业发展项目专家刘国忠和大家分享了题为“中国西部产业的新型人力自愿培训的国际合作——以培礼学校和产业合作组织为例”的主旨发言,他们通过在中国西部多年的田野调查和案例分析,对培礼学校为代表的中国西部产业工人培育模式做了分享,认为长期来看,这种模式需要制度创新和地方适应性的支撑,才可持续。
会议上,来自欧洲、韩国及国内的技术创新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进行互动交流及学术探讨。东西方学者相互学习不同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下的技术创新过程,尤其是结合工业4.0和中国制造业2025战略,这对于当代技术创新的发展尤为重要。会议取得良好的效果,最终在友好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下帷幕。
(教授观点整理:尹西明 编辑组稿: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