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部《国家创新蓝皮书》(陈劲教授主编)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创新发展报告2014_副本.jpg

2014年8月30日,由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国家创新蓝皮书:中国创新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在京召开。该报告由我中心主任陈劲教授主编完成。

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日报网等多家媒体对本次新书发布内容进行了相关报道。

部分报道内容详情附下:

媒体

标题

Url

经济日报

《中国创新发展报告》发布:中国创新发展面临三大困境

http://wap.ce.cn/szsh/201409/01/t20140901_3461291.html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全球竞争力领跑“金砖国家”(热点聚焦)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4-09/06/content_1474608.htm

人民网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均已居世界第一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0903/c1002-25595686.html

人民网

中国R&D经费支出将超日本 不足美国的1/3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0903/c1002-25595698.html

新华网

国家创新蓝皮书: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和研发人员规模均已稳居世界第一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4-08/31/c_126938092.htm

中国青年网

中国科技研发人员总数已超美国 居世界第一

http://news.youth.cn/js/201409/t20140904_5707678.htm

中国日报网

《中国创新发展报告》发布:中国创新发展面临三大困境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zgjj/2014-09-01/content_12301510.html

中国日报网

首部《国家创新蓝皮书》(2014)发布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xfly/2014-09-01/content_12305037.html

首次发布的《国家创新蓝皮书:中国创新发展报告(2014)》由总报告和九个专题报告组成。总报告评价了中国创新发展的基本状况,九个专题报告分别研究了中国在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面的创新现状,特别对电子信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以及近年来引人注目的高铁产业的自主创新、服务业创新、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和大企业创新等的成就与不足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还进行了与国际领先的创新型国家在创新综合竞争力方面的比较研究。

以下为新书内容摘录:

1.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和研发人员规模均已稳居世界第一

2011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6300万人,其中,获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2740万人;2011年投入研发活动的劳动力人数达到401.8万人,其中,获博士学历的有25.2万人、硕士学历的有56.6万人、本科学历的有127.9万人。据科技部2012年第19期《科技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研发人员总量该数据是根据全球41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统计,这4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占到全球总量的98%。约为1138万人年国际上研发人员测度采用人头数和全时工作当量(即“人年”)两种量纲,国际上通常采用“人年”量纲。,比2010年增长3.7%。自2000年以来,全球研发人员总量总体上在稳步增长,但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增长速度有所放慢,从2007年的5.2%下降到2010年的3.5%。2007~2011年,全球研发人员总量年均增长率为3.7%,而我国研发人员同期年均增长率为13.5%,是全球研发人员增长速度最高的国家;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25.3%,超过美国研发人员总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17%),稳居世界第一。


2.中国的创新能力与美、日最大的差距在于科技创新效率

2014年8月30日,由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国家创新蓝皮书:中国创新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在京召开。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的R&D经费支出在绝对数量上即将赶超日本,但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明显落后于日本。2011年中国的R&D人员人数是日本的3倍有余,但每千个就业人员中R&D人员还不足日本的1/6。这说明,日本的研发人员总量不及中国,但就业人员中的研发人员密度要远远高于中国。此外,从专利数来看,不论是三方专利总量还是每千人R&D人员专利数量,中国都要远远落后于日本。2011年中国的三方专利数是日本的6.18%,每千人R&D人员专利数是日本的1.95%,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三方专利总量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反映的是研发人员创造专利的效率低下。

2011年中国的R&D经费支出总量不足美国的1/3,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是美国的2/3,这两个指标的差异程度反映出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依然需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强度。中国R&D人员人数在2011年已经是美国的1.76倍,但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密度仅为美国的14%,与世界领先创新型国家相比,中国需进一步提高研发人员在就业人员中的比重。在三方专利数以及每千人R&D人员专利数两个指标上,中国目前的水平与美国差距较大,2011年中国三方专利数是美国的6.81%,每千人R&D人员专利数是美国的3.87%,不论是三方专利数量还是研发人员的创新效率,中国在未来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蓝皮书发现中国在研发投入方面增长速度较快,正逐渐缩小与美、日的差距,并且在未来有赶超美、日的趋势;在研发人员总量上中国已经超过了美国和日本,但研发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仍然落后于美国和日本;中国的创新能力与美、日最大的差距在于科技创新效率,不论是三方专利数还是每千人R&D人员专利数,中国都远远落后于美国和日本。虽然在过去的20余年中中国的创新能力已经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世界先进创新型国家的差距仍然明显,尤其是在创新人力资本投入以及科技创新效率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

3.支撑不力、动力不足、人才缺乏,制约中国的创新发展

在推动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顶层设计之前,国家已经在持续关注和重视创新能力的建设,然而创新成果支撑不力、创新主体动力不足、创新型人才缺乏等现象困扰和阻碍着我国自主创新事业发展,形成我国创新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三大困境。

创新困境一:中国的国家竞争力、国家创新能力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匹配,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仍显不足。我国经济总量虽然位居世界前茅,但经济增长仍然以投资驱动和贸易拉动为主。虽然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积累了一定的国民财富,但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环境、资源、劳动力成本等问题将愈发严重,环境损失和健康损失依然较大,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仍明显不足。在一些主导产业的发展中,中国对生产要素驱动的路径依赖严重,艰难地探索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战略转型路径。虽然若干产业涌现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如通信设备、高速铁路、水电设备等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然而从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发展的角度看,重大原始创新成果还不足,对经济的突破带动性作用不够明显。处于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中国央企,虽然其科技投入在2006~2012年年均增长20%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40%以上,但是在其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过程中还缺乏重大突破性科技创新成果。

创新困境二:虽然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持续改善,创新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幅度还远远不够大。随着国家和各个地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鼓励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创新的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创新的资源进一步累积放大,然而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速度仍不够快,增长空间仍非常有限,这与推动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紧迫性不相适应。除了华为、海尔、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南车集团、阿里巴巴、百度等少数优秀的创新型企业之外,我国其他企业创新投入的资源基础薄弱,包容创新失败的空间有限,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投入的信心不足。企业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的路径规划还不清晰、受重视程度尚不足,目前中国企业创新能力亟须提升。

创新困境三:虽然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稳居世界第一,但是人均产出效率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高端的创新型人才仍非常稀缺。2012年,我国劳均GDP劳均GDP指的是单位劳动力创造的GDP,即总GDP除以总的就业人口。(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为15868美元/人,居世界第57位,农业、工业、服务业部门的劳均GDP分别为4263.4美元/人、23344.4美元/人和17942.3美元/人,分别居世界第55位、第55位和第56位。我国每万名劳动力拥有研发人员数量为38人/万名,远低于日本(133人/万名)、韩国(135人/万名)、德国(132人/万名)、俄罗斯(111人/万名)等国家。在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201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我国劳动力效率排在第34名,高等教育的质量仅排在第70名。麦肯锡《新兴市场人才报告》的数据表明,我国工程和金融方面的毕业生只有10%左右具备全球化企业所要求的能力,本土的MBA毕业生能够胜任管理工作的不到20%。以IT服务行业为例,由于缺乏创新型人才支撑,我国IT跨国服务总收入中有65%来源于附加值较低的日本市场,高附加值的跨国服务收入只占总收入的10%,而印度的这一比例为75%。高端的创新型人才不足是制约中国创新的瓶颈。

4.注重战略提升、能力建设、资源整合,引领中国迈向创新强国

综合分析我国创新战略实施中面临的主要困境,关键在于创新战略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创新人才培养。其中,自主引领、开放协同应是国家创新战略的核心,积极推动源自基础研究和科技前沿的原始性的自主创新,着重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加强产学研的开放与协同创新,有利于提升创新能力、打破创新资源孤立配置,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国家创新系统中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科技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破解我国当前遇到的创新困境。

4.1 加强科技前沿和基础研究是实现自主原始创新的根本

重新认识和提升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是我国未来科技创新的关键。尽管中国处于全球科技资源获取和技术引进的优良机遇,但核心技术不能自动获得,产业核心技术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产生。因此,鼓励大学、科研院所、骨干企业从事前瞻、核心、关键技术的开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切不可掉以轻心。其中,科学作为技术的前端基础,要进一步获得重视。 围绕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基础研究以发展原始创新能力,迎接 “以科学为基础的创新”的挑战,必须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和融合,更好地实现原始创新。工程技术是中国独有的优势,我国在工程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需要进一步持续投入,不断发挥其优势。要进一步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世界级科学家、工程技术人才和商学人才的培养,以稳定经费投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资待遇和宽松的研究环境,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从事基础研究、前沿科技和经济管理的队伍。进一步在广大大学生、研究生中选拔英才,给予更高的荣誉和待遇,鼓励他们安心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研发、经营模式设计,不断冲击世界科学、技术、工程和商业的高峰。

4.2 大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石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国企业创新的水平和能力,是中国科技创新的坚强保障。已经到来的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创新的信息化条件进一步成熟,大规模群体创造成为现实,这将极大推动产业的突破性或破坏性创新,我国的城市化、传统产业升级、高要求的健康和环境等因素,为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需求。因此,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面临巨大良机。中国企业创新的挑战是:如何产生更多的“改变世界”的重大技术创新;如何进一步完善企业创新的决策机制、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

4.3 进一步开展开放与协同创新是提升中国创新效率的关键

促进开放和协同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环节。在技术赶超与领先的战略紧迫性要求下,必须打破创新资源封闭割裂发展的困局,鼓励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不同主体间协同,提高创新资源的集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实现国家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和重点领域的突破创新。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要善于利用用户、大学、科研机构等重要的外部创新源,通过开放式创新显著提升创新能力。

相对于开放式创新,协同创新是一项更为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方式,实现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

积极开展开放和协同创新,必须大力加强技术交易市场的建设。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环境的背景下,要积极探索在科技成果的展示对接、技术评估、技术交易、要素配置等各环节释放市场潜能,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