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大指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深入了解、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课题相关研究工作,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于8月1日上午召开了“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启动会。
“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启动会现场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柳卸林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李正风教授、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政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欧阳桃花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余江教授作为评审专家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会议由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旭东教授主持。首先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薛健教授线上发言,她对学院的“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目标、主攻方向与对策研究”和“新时代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研究”两个社科重大项目表示期待,并对长期以来大家对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支持表示感谢。
作为“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目标、主攻方向与对策研究”的项目负责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教授从三个内容、五个方面对牵头课题进行了介绍。他从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问题出发,强调科技创新要以“四个面向”尤其是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中精力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具体工作目标,新型举国体制为路径,四链融合为支撑等维度对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行了深刻诠释,为课题的总体思想提供了根本遵循。基于党的二十大精神有关“四个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新型举国体制”和“四链融合”等要点,从目标体系、项目凝练、体制机制、攻关能力和政策优化等五个方面展开课题研究。
评审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柳卸林教授从四个层面给出了建议和参考。一是,他认为应基于重大转型的历史发展角度,认真总结国家诸多关键核心技术攻克的历史经验;二是,他提出应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等来对需要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分类;三是,他强调在围绕新型举国体制的研究中,应重视政府、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等不同主体的资源配置,尤其重视地方政府的作用以及建立国营企业、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协同机制;四是,他提出关键核心技术与许多辅助技术是互补关系,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还应把握建设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尤其应基于逆全球化大视野去建立本土企业为主导的创新体系。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李正风教授建议应从形成理解关键核心技术的思想和理论出发,以经验分析和总结为抓手,做好每个子课题的经典案例研究和分析。此外,他还就新型举国体制的理性化、准确性理解,如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问题以及加强开放式学习等关键点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建议。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政教授首先强调了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一课题的重大意义,并充分肯定了清华大学承担该课题的使命和担当;随后,从理论层面指出,还是要进一步明确和厘清当前形势下需要攻克的主要关键核心技术,从而进一步突出课题研究的重点,以及分类研究攻克的路径和方法;最后,聚焦项目攻关的主体问题,“政产学研”应分别发挥的作用,从而提供政策制定的抓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欧阳桃花教授充分肯定了课题的整体设计,以需要整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大飞机和需要攻克底层共性基础技术的芯片产业这两类产业案例为切入点,分析了对关键核心技术进一步分类的重要性,并指出不同的关键核心技术引入的责任主体、生态体系所形成的经济目标、政治目标、体制机制、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余江教授指出课题的扎实基础和高质量实例是让课题做得出彩的重要支撑。新形势新要求对于指导关键核心技术课题的目标和主攻方向非常重要,国际形势新的不断变化会对关键核心技术的主攻领域和对策带来动态影响,并指出未来在发展多样化的攻坚体系思路下,应与更多的国际产业链资源进行协同,才能使各方创新力量极大化发挥,所以当前进一步优化完善自主开放体系的路径意义凸显。
“新时代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研究”课题负责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纪珍教授进行了开题汇报。课题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基于新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结合历史经验与现状需求的研究分析,总结新时代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现实困境,提炼出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要素,验证并完善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目标内涵和共演路径,解析数据要素在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中的赋能机制,研究新时代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制度建设与政策建议。课题将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如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并有效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柳卸林教授指出首先需要进一步明晰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界定,并强调应有别于西方的中国情境下的国家创新体系的界定;其次,他指出国家创新整体效能中高校科技投入与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两张皮如何得以破解,企业的创新能力如何提升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最后,他认为需要重点关注国家创新体系中科创中心的建设。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李正风教授进一步强调了国家创新系统含义需要进一步明晰,并指出了中国新时代下新型主体之间的关系应从创新体系、相互协同、主体再造和相互关系重构等角度进行分析。此外,他还指出了数字化转型中数据作为重要创新资源和要素在创新体系中角色的重要性。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政教授对课题设计给与高度评价的同时,首先,指出需要深入研究国家创新系统在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新要求。要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目标,倒推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撑作用与建设方向;其次,他还指出要重点关注“整体效能”的内涵,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与协同问题;最后,他肯定了结合具体产业案例将数字化赋能作为提升效能的手段和方法这一研究方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欧阳桃花教授补充了可通过使用案例手法从历史视角来梳理国家创新体系,从两弹一星时期到新时代分为五个阶段,从创新要素、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展开。再就是从理论角度出发到实践中补充产业,从自己熟悉的产业出发,比如较为熟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体系以及形成机制、效能。或者从几个重大的产业的历史视角回应现实问题。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余江教授则指出针对新时代下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破题首先应结合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可以强化有关创新体系的新内涵、新机制、新提升路径等系列亮点,并借助智能汽车研究等经典案例阐释说明立足整体创新体系成功的论证逻辑及重要意义。
此外,程聪、熊鸿儒、陈力田、谢真臻、梅亮等专家学者作为课题组成员就创新体系政策制定、基础研究、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服务时代需求等方面对两个社科重大课题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供稿丨肖轶群
图片丨李根祎